初代歼-20是大型多用途(偏制空)重型双发战斗机,F-35是单发多用途(偏对地)中型战斗机,双方在航电、座舱、发动机、武器等完全不同,制造工艺、制造工时、供应链条、复合材料等也不一样——中国空军努力降低试错成本,所以,歼-20的早期型号的量产并不能和F-35相提并论;

歼-20的座舱救生设计与F-35不同:后期的F-35也按照歼-20思路进行改进。而歼-20的武器系统比F-35更加多样化:大型机体的隐身设计容量超过F-35,载弹重量超过F-35,制造工时自然就比F-35长了;

歼-20前期的俄制发动机供应数量有限,歼-20机体生产受供应商供应数量的限制,WS-10B发动机需要时间列装—这与F-35无法对比;

F35战斗机的火控雷达AN/APG-81是砷化镓半导体器件,共有个发射通道;J20机载火控雷达采用数字列阵雷达,在雷达工作体制上比F22和F35采用的主动有源相控阵雷达领先一代。在雷达核心部件收发组件方面,J20火控雷达采用氮化镓半导体器件,已经实现数字化,比F22和F35的火控雷达采用的砷化镓半导体器件领先一代。J20火控雷达的发射功率至少是F22火控雷达的五倍以上,探测距离比F22火控雷达的探测距离至少高百分之五十——需要的工时也比F-35长;

歼-20量产之时只有一条脉动装配生产线:其余用于生产歼-10系战斗机;而F-35已经进入量产高峰期,多条脉动生产线同时开动;中国海空军的三代机数量稀缺,需要歼-10系战斗机弥补防空缺陷,所以应急生产它们比歼-20更加重要;而F-35就是取代三代机的产品,厂家可以全力以赴生产;歼-20是中国第一款隐身战斗机,采用太多的新技术、新战术,这都需要部队适应新机种、开发新战术,实际使用缺点也需要厂家解决——F-35则有F-22作为参考,许多战术、技术已经成熟了;

歼-20的机体用高规格碳纤维材料研制成功以后,它的量产提升需要时间:山西煤碳化学研究所完成国产T碳纤维研制,并且突破了前驱体链结构优化设计等关键技术,提高了国产T碳纤维材料技术水平——国内相关厂商大约在年实现T级碳纤维生产,已经建立吨级生产线——此前,歼-20的量产受到它的制约;

由于中国空军/海军“欠债”太多,直到年依旧有二代战斗机负责执勤:首先要将它们更换为成本更低的3.5代机(相对于歼-20),脉动装配生产线只能全速生产3.5代机,歼-20只能低速生产,满足战术转换部队、训练基地、应急部队的需求。而且新厂房建设、脉动生产线调试、技术人员培训等也需要时间,所以,在贵航接手歼-10C的生产线以后,歼-20系战斗机才进去高峰量产期:此时,母厂拥有4条脉动生产线,终于到了歼-20产能爆发的时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5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