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十年前,西方利用PM2.5的数值对中国进行抨击,使我们在国际上备受诟病。然而,你是否注意到,近年来我们很少再听到有关PM2.5和雾霾的讨论了?
这是我们是否已经解决了PM2.5的问题,还是它本身就是西方为我们设的环保圈套?
曾经的污染物监测结果曾达到极高水平。
9月6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了最新的气候报告,数据显示我国与欧洲地区的细颗粒物,即PM2.5污染有所减轻,其测量结果低于平均值。
这一状况延续了自年监测以来的减少趋势。换句话说,国内PM2.5污染正在不断降低。
十年前,国内的PM2.5污染问题正值严重爆发期。那时,不仅舆论在国内掀起了广泛讨论,西方国家也对中国的环境污染进行了全方位的指责。
当前,PM2.5的污染水平正在不断降低,我国各地的环境状况也在持续改善。特别是在北方那些相对受污染较重的地区,近几年来可见雾霾天数明显减少。
不得不提的是,我们的治理雾霾措施不仅见到了成效,还促进了国内另一种产业的快速成长。
你还记得年北京的冬季吗?当时,浓厚的雾霾覆盖了整个城市,连近在眼前的大楼都显得模糊不清。那时候,许多网友开始调侃,说雾霾是我们的“超级武器”,就算美国导弹系统再先进,也无法在如此雾霭中精准锁定目标。
当时,美国驻北京大使馆安装的PM2.5监测仪器曾经显示出超高数值。客观来说,那时的空气污染确实非常严重。
霾作为一种大气污染,通常在北方的冬春季节更易发生。北方地区冬季常用煤炭供暖,加上其它工业活动和城市私家车数量的增加,这些因素相互叠加,共同导致了雾霾现象。
年,东北、华北、黄淮和江淮等地区的雾霾现象明显增多。那年1月份的合肥,更是整个一个月都处于雾霭之中。
在1月,像北京、南京以及更南方的杭州等城市的雾霾天数均超过了25天。与历史平均水平相比,雾霾天气增加了13天。
根据全国的气象监测数据,年1月全国严重污染天数所占比例达到10%,重度污染占20.2%,而中度和轻度污染的比例则分别为13.5%和24.7%。
PM2.5的平均超标率达到68.9%,每立方米的月均浓度为微克。从任何角度来看,那时的污染情况都极其严重。
另一方面,我国北方在冬春季节经常出现静稳的气象条件,简单来说就是风力较小,这使得空气中的细颗粒物更难扩散,从而更容易形成雾霾天气。
然而,天气仅仅是外部的影响因素,根本原因仍然在于污染源的增加。要想改善这种状况,就必须从根基上进行治理。
自年起,我国正式开展了对雾霾的治理工作。然而,当时无论是国内外,许多人都对我们能够在短期内彻底消除雾霾表示怀疑。
然而,西方国家的期待却未能成真。他们没有认识到,我们在环境治理方面具备斩钉截铁的决心。
减少排放,提升产业结构。
年,国务院公布了针对大气污染的防治方案,标志着治理雾霾行动的正式启动。首要任务是调整我国工业领域长期以来建立的产业结构。
我国拥有全球最多的煤炭储量,这一事实让我们长时间感到自豪。因为现代工业活动几乎离不开煤炭这一资源。
例如,在发电方面,多年来我国主要依赖火力发电。毕竟煤炭资源非常丰富,燃烧煤炭发电并不需要过于担心。
早前的一个统计数据显示,在年以前,我国的火力发电厂几乎均匀分布于所有区县。在北方的一些地区,有的县甚至拥有两座大型火力电厂。
例如在钢铁领域,从年到年,我国进入了大规模基础建设的时期,钢铁的需求急剧增加,这使得我国的钢铁生产量迅速成为全球最高。
炼钢和炼铁行业仍然主要依赖煤炭作为燃料。在发电和炼钢这两个领域,通过燃烧煤炭产生的污染物排放,占到了整体排放的大部分。
特别是在华北和东北的区域,重工业如钢铁产业相对集中,加之每年冬季普遍使用煤炭供暖,导致雾霾天气中的污染物更加聚集。
以往,首钢的产业规模主要集中在北京郊区。随着环境治理的启动,围绕钢铁行业进行产业升级,各类钢铁厂必须陆续关闭落后产能。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技术提升来整体降低污染物排放量。
对于钢铁、水泥等企业而言,治理过程中必然会经历一段痛苦时期。要降低污染物的总体排放,就需要增加技术和设备方面的投资。此外,还需遵循国家的整体要求,以实施错峰生产。
因此,围绕产业结构的提升,整个治理过程相当复杂。不过,经过数年的辛勤努力,我们还是逐步攻克了这一难题。
具体而言,一方面是通过技术改进来降低污染物的释放,另一方面则是推动天然气替代煤炭,以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数据表明,年全国燃煤锅炉的数量已降至不到10万台,而年时则超过了52万台。
此外,经过长距离输电线路的建设,在过去十年中煤炭运输量减少了2.5亿吨。目前,我国能源消费的三分之二已经转向了清洁能源。
在工业领域,过去10年我国已淘汰约3亿吨落后钢铁产能、10亿吨煤炭产能以及3亿吨水泥产能。在华北地区,以前分散的小型企业的淘汰规模超过了6.2万家。
截至年,火力发电行业已有10.6亿千瓦的燃煤机组完成了升级改造,显著降低了污染排放。我国因此建立了全球最大的清洁煤碳发电基地。
除了工业部门进行了全面升级,各地多年来依赖煤炭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
减排,天然气替代了煤炭。
北方的乡村经过多年的发展,依然保持着使用煤炭烹饪的传统。特别是在东北和华北,每到冬天,农村还会大量燃烧煤炭来取暖。
治理环境的另一个重要措施是改变农村长期以来的用煤习惯。
华北的邢台市,乡村的煤炉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统一部署的天然气。即使在冬季取暖期间,农村也普遍使用燃气炉,这彻底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
截至年,关中地区的散煤使用规模已减少至万户,这一变化直接导致了万吨煤炭的消费量降低。
如今,北方大部分地区的乡村已经从原来使用煤炭转变为天然气。煤炭的消费量明显减少,伴随而来的污染物排放也降低,从而使得空气质量得到改善。
减排推动了汽车销量居首。
燃油车曾是汽车行业的核心,但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污染物排放问题变得迫在眉睫。
随着我国推进系统性环保治理,汽车行业的重点逐渐从燃油车转向了电动汽车,即新能源汽车。
十年前,街道上新能源汽车凤毛麟角,大多数依然是燃油车。而如今,经过10年的发展,每10辆汽车中就有三四辆甚至一半是新能源汽车。
正是在环境治理的推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过去10年内实现了快速发展。
以国内销量来看,十年前的市场份额仅为个位数。到年,这一比例已经超过25%,意味着电动车已占据了市场四分之一的份额。
关于销量的具体情况,年新能源汽车的生产数量达到了.8万辆,而销量则为.7万辆。仅一年时间,这两个数字便分别增长至.7万辆和.5万辆。
如此庞大的产销规模,使得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连续九年位居全球首位。
如今,国内的主要汽车品牌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视为首要任务。国产品牌在国内市场的销量正在逐步超越传统日系和德系车。在国际上,国产汽车品牌在欧洲等地区也愈发显露出其影响力。
节能减排使我们的汽车产业能够实现弯道超车。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几十年环境治理将会成为首要任务,也就是说新能源汽车将完全取代燃油车。
我国在这一领域已经稳固地掌握了主导地位,未来汽车产业的格局将逐渐向我国倾斜。
通过对上述各个领域的全面治理,曾经受污染的天气逐步变得明朗。
雾霾天气的发生频率正在降低。
一位名叫邹毅的居民,自年以来,一直在国贸桥附近拍摄天空,以此记录空气质量的波动。
自年开始拍摄以来,镜头中的北京城始终笼罩在灰暗的色调中,几乎没有显示出任何变化。
随着时间的流逝,晴朗蓝天的出现频率明显上升。到年,邹毅已经拍摄了超过张天空照片。雾霾天气的发生率在降低,而近年来蓝天数量则不断增长。
根据气象监测机构的数据,近年来,北京以外的其他城市环境条件也在逐渐改善。
年冬季,华北地区的PM2.5浓度较年降低了37.5%。而在关中地区,下降幅度为35.1%。
在重污染天气方面,华北地区减少了70%,关中地区则减少了65%。而在长江以南的长三角区域,近年已不再出现重污染天气。
总体而言,各地的状况正在改善。然而,京津冀周边和关中平原地区仍然是国内PM2.5浓度最高的区域,每年冬春季节重污染天数占全年总天数的95%以上。
因此,尽管我们在治理雾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未来仍需保持警惕。
结尾:治理雾霾的任务艰巨而漫长。
截至年,国内有29.8%的城市PM2.5平均浓度超标。这些地区被认为是最难治理的,无论是产业结构的提升还是能源结构的调整,今后都亟需进一步优化。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某些环境治理取得成效的地区,可能会出现污染回潮的现象。
根据今年生态环境部的监测数据,年全国的PM2.5浓度上升了3%。这种反弹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污染物的排放增加,同时气候整体受到了影响。这种反弹现象显示出环境治理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从地域角度分析,年秋冬季节污染较为严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河南省。在PM2.5浓度排名前十的城市中,有七个来自河南,其中商丘的污染状况尤为严重。
根据实际监测数据显示,今年2月5日至11日这一周,商丘的PM2.5平均浓度达到了每立方米微克,超过了国家标准的五倍,并且超出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值的三十六倍。
由此可见,环境治理绝不能放松,唯有不断努力,将绿色发展转化为各地区的内在动力,绿水蓝天才能长久伴随我们。
#深度好文计划#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8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