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的河北农村地区,常年活跃着一种靠四处游走打造铁制家活什儿为生的手艺人,我们这的人都习惯称之为“打铁的”。

他们有来自山东、河南,也有来自河北省内的,他们一般由四、五个粗壮、黝黑的中年男性组成。

他们每到一个村,必先联系好一户住房相对宽松的人家,作为他们日常生活和休息的居所,憨厚、朴实的农户一般也不会收取租金,而作为感谢,铁匠们往往会为借宿人家免费打造几把趁手的家活什儿作为报答。

俗语讲:打铁还须自身硬。没错,每位铁匠都具备吃苦耐劳的品质,无论寒冬酷暑,风里雨里,他们锤炼的不仅是铁,更是一种做人的品质。

越是酷暑季节,越是他们劳动最繁忙的时侯,因为他们打造的家活什儿,大部分是农民的劳动工具,像锄头、犁铧、铁锹、四齿、钉耙等等,而这个季节正是农民对劳动工具需求最旺盛时侯。

铁匠们的生产工具很简单,大件就是风箱煤火炉子和载物用独轮车,而小件则是大锤、小锤、砧板、铁夹子等等简易工具。他们的制作工艺不同于铁制品铸造厂铁水灌模具的工艺,而他们就是靠两把大小铁锤将一块被炉火烧得通红的铁块,你一锤,我一锤,反复烧,反复锤,直至将它锤成顾客需要的工具的样子。看似笨憨的活儿,实则也蕴含着技巧,如此才能让两位铁匠相互协调、配合的完成一件件工艺精湛的铁制品。

尤其到了农历的五、六月份儿,北方的天气骄阳似火,铁匠们围着烧得通红的煤碳炉子,赤裸着上身,系着胶皮围裙,汗如雨下,同时,伴随着大小铁锤的起起落落,绿豆粒儿大的火星四处飞溅,被烫伤更是家常便饭,这就是那个年代铁匠艺人们最真实的劳动状态。

有需求的村民会拿着自家坏掉或废弃的旧家活什儿,到打铁摊前,同铁匠头头儿议价,议好价,铁匠头头儿会把顾客拿来的废旧家活什儿登记好,排好序,接下来就是回家等待。

在业余生活枯燥、乏味的九十年代,打铁摊儿也是村里孩子们经常光顾的地方,他们或背着父母拿点儿家里废弃铁器,偷偷请铁匠师傅打个弹工架、小铲子之类的;也有胆大包天的熊孩子,实在找不到废弃铁器,就背着家长,偷偷的把家里正在使用的家活什儿拎出来,打造成自己想要的小玩具。这种情况的结果,往往以父亲的一顿鞋底子,一天的面壁思过而结束。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越来越高,农村经济条件的改善,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农村的一些传统手工艺人在逐渐退出这个曾经深受百姓欢迎的舞台。

当前的河北农村,虽然很难再见到曾经挥汗如雨的抡锤,或脚手并用躬身刨扫帚,或锔盆锔碗锔大缸等等传统手工艺人的身影,但相信他们身上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工匠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并未断代和抛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2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