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晚期能治愈吗 http://pf.39.net/bdfyy/qsnbdf/140304/4347879.html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能源生产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能源消费需求。年中国对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费量均居世界前列,而同期中国能源生产总量却远低于能源消费总量,特别是石油,中国石油消费的一半以上来自于进口,可见中国能源消费缺口较大。本文针对低碳转型提出几点政策建议。

一、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强度

1.合理定价,避免能源过度浪费

通过近二十年的能源价格机制改革,中国大多数的能源价格都已经放开,与国际能源价格接轨,以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关系来决定能源价格。年中国石油价格已经与国际油价基本持平,而煤碳价格已经开始高于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中国能源价格机制改革作用非常明显。

然而,相对于煤碳和石油和价格快速上涨,中国的电力价格却增长缓慢,年中国电力价格与石油价格、煤碳价格相比,明显偏低,因此,未来中国应进一步加快中国电力价格改革,建立市场化的电力价格形成机制,合理反映电力使用成本,充分发挥电力价格在提高中国能源效率方面的有力作用。

另外,合理有效的电力价格形成机制还可以推动风电、核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与推广。然而,合理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并不是简单地提高能源价格这么简单。

电力价格改革应综合考虑电力生产成本、居民贫富差距、地区收入差距、电能使用效率等多种因素,在保证居民正常生活的情况下,鼓励节约、惩罚浪费,鼓励用电低谷时用电、限制用电高峰时用电,从而达到提高电能使用效率的目的。

二、剔除过剩产能,减少中间产出

对中国产能过剩问题进行分析,本文发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中国经济高投资低消费的增长模式是造成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逐渐由以消费为主要驱动力的增长模式向投资为主要驱动力的增长模式转变。

近十几年来中国投资总量增长迅速,但是由于中国目前很多行业存在政策性垄断和资本控制,导致投资无法正常进入,这使得中国迅速增长的投资在渠道限制的情况下,过度集中于部分容易进行的产业,造成这部分产业的产能过剩。

另外,企业在追求投资规模和发展速度的同时,忽略了投资效益的提升,并且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在市场结构不断变化时,追随式的技术追赶模式导致产业结构调整不能较快适应需求结构升级的要求,导致很多产业内部出现了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情况。

其次,中央政府错误的政策诱导和短期的政策补救措施阻碍了中国产能过剩问题的彻底解决。目前中国政府的政府采购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诱导了一些产业的产能过剩,如中国的太阳能光伏产业、LED产业等产业都是在政府采购等激励政策的作用下不断有新的企业涌入,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

当这些产业出现产能过剩之后,过剩产能并没有被市场所淘汰,反而被中国政府进一步地扩大采购政策所拯救,使产业内部企业即使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也可以继续生存和发展,这又给新进入企业一个信号,即政府会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可以放心继续进入这些产业,产能过剩问题将会进一步恶化。

然而,政府采购只能在短期内缓解产能过剩问题,长期内由于恶性循环已经形成,中国产能过剩问题将更加严重。本文认为这也是中国产能过剩问题长时间不能彻底解决的根本原因。

第三,地方政策追求高经济增长目标是产能过剩的直接原因。目前经济增长速度仍然是中央政府考核地方官员的重要指标,这促使地方政府把追求经济高速增长作为工作的第一目标。

另外,不尽合理的财税体制导致地方政府通过增加当地税收来保证其良好运行,这样的环境迫使各地方政府过度重视产业投资和经济增长,忽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很长一段时间,招商引资一度成为地方政府的第一要务。

针对目前中国经济中存在的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首先,在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过程中,应加大消费的作用,同时降低投资的作用,通过增加消费可以消费掉相关产业更多的产能,而减少投资可以控制源头,直接减少产能。

其次,加快中国市场化进程,鼓励企业之间的竞争和优胜劣汰,保证企业经营的健康环境,允许企业为自已的错误决策而付出代价甚至破产;消弱政府直接参与产业发展的权力,突出市场调节的作用。

第三,优化国家财税分配体系,调整地方政府考核标准,控制地方政府参与投资决策的程度,使地方政府回归理性,将工作重心转移回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上来。

第四,进行收入分配机制改革,发挥税收的二次分配作用,控制和减少中国富贫差距,避免进一步两级分化。第五,建立健全中国产业能效标准,严格控制产业进入标准;完善产业退出机制,贯通产业产能过剩出口;统计和及时发布产业产能利用率等相关数据,便于学术研究和待进入企业做出准确决策。

三、优化产业结构,减轻能源密度

针对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结构问题,基于以上对中国产业结构问题的分析,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首先,提高能源密集型产业的准入门槛,把能源使用效率作为衡量企业进入相关产业的重要考核指标。

将那些小规模、能源使用效率较低的企业排除在外,控制中国能源密集型产业内部企业数量和质量,逐步淘汰能源密集型产业内部原有的小规模低能效企业,最终实现能源密集型产业能源利用效率整体提升的目标。

其次,应鼓励发展轻工业,加大轻工业在中国工业发展中的地位,轻工业的进入和退出壁垒都相对较低,适合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有利于刺激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积极性,扩大民营中小企业产值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份额,增加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活力。

第三,针对未来市场前景广阔,能源密集程度低的产业进行补贴,具体补贴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政策采购、价格补贴等方式。比如“十二五”期间中国政府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指出,中国“十二五”期间将大力发展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本文认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降低中国未来能源强度,但是政府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应退出主导地位,应从政策上鼓励和支持相关产业发展,以免造成新一轮的产能过剩。

第四,支持相关产业内部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鼓励企业自发进行投资成本相对较小、投资回收期较短的应用型和渐进性的技术创新,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保护企业自主创新的成果;针对投资成本较大、投资回收期较长的基础型和跨越性的技术创新活动,政策应主动投资进行研发,并努力促成研究成果的产业化。

四、增加消费比重,抑制过快投资

目前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投资增长过快,消费明显不足,基于对中国消费不足问题的原因分析,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决。

首先,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目前中国刺激消费的政策主要是通过税收利息税和降低银行存款利息率来挤出居民储蓄从而进行扩大居民消费,以及通过增加政策投资来扩大公共消费,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两个刺激消费政策的效果并不十分明显。

其次,建立健全中国城市和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目前中国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很不健全,使中国居民担忧未来短期和长期的生活保障问题,是影响消费意愿的主要因素。第三,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限制财富进一步向高收入群体积聚,大力发展新兴中产阶级,缩小中国居民收入差距。

五、保持理性增长,兼顾能源环境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一直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高速的经济增长水平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增加居民就业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的污染和能源的过度消费,根据前文的研究结果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和能源消费国之一,因此,未来中国必须调整经济发展方向,真正重视节能和减排问题,适当放缓经济增长速度。

另外,由于受到国际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中国经济面临出口受限,内需不足的现实情况,中国政府为了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通过增长政策投资的方式来拉动中国经济继续快速增长,然而投资只能在短期内刺激中国经济增长,在内需和外需普遍不足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已经明显不足。

六、总结

综上所述,建议中国政府适当放缓经济增长速度,借此机会调整产业结构,注重经济增长质量,狠抓能源过度消费和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如果中国未来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年均增长5%的水平,而在经济增长质量方面进行合理的调整,未来中国年能源消费总量完全有可能下降到目前能源消费水平以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3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