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第二学期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检测卷及答案解析

一、基础清(22分)

1.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譬如(pǐ) 竹篾(miè)契约(qì)淤泥(yū)

B.累赘(léi)喷香(pèn)鸿儒(rú)亵玩(xiè)

C.别扭(biè)折损(shé)案牍(dú)鲜有闻(xiǎn)

D.露宿(lù)圣贤(shèng)西蜀(shǔ)诲人不倦(huǐ)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拖杳   驿路   监督   苔痕

B.妥帖   煤碳   坟墓   隐逸

C.草率   屋粱   卸却   洗濯

D.商酌   修葺   循环   枝蔓

3.下面加点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3分)

A.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停止)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声)

B.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是)

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C.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好像)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

D.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我)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茂盛)

4.下面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不耻下问是一种传统美德,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B.考试终于结束了,我如释重负地长出了一口气,紧绷的心也放松下来了。

C.老师与孩子们在舞台上开心地拥抱,共享天伦之乐,庆祝校合唱团荣获冠军。

D.为人师表者,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原创节目能否获得市场成功和良好反响,关键是能从观众观看愿望中寻找契合点。

B.前不久,“中国品牌日”活动在上海举行,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产品的魅力。

C.面对停车难的问题,多管齐下的治理方式,让青岛的停车现状大为提升。

D.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后,可以捕捉到用户心情、体温的变化,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6.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那些杀身成仁的志士将生命视作敝履,他们并非对于生已感到厌倦,相反,他们倒是乐生的人。

②这是“生”的美丽之最高的体现。

③他们是为了保持“生”的美丽,维持多数人的生存,而毅然献出自己的生命的。

④这样深的爱!甚至那躯壳化为泥土,这爱也还笼罩世间,跟着太阳和明星永久闪耀。

⑤“生”的确是美丽的,乐“生”是人的本分。

A.①③④②⑤    B.①③②④⑤

C.⑤①③④②D.⑤②①③④

7.在横线上填写一个恰当的句子,使之与上下文句式相同,语意连贯。(4分)

一个人的教养更多地体现在与人的交往中。是心平气和,还是心浮气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不可一世,还是退让慈悲?

二、素养清(11分)

8.(国学题)填空。(7分)

(1)________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2)有约不来过夜半,________________。(赵师秀《约客》)

(3)李商隐在《贾生》中正面写贾生并赞美他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陋室铭》中,作者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予独爱莲之________________,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9.(口语交际题)下面是学校领导在“关于学生着装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

最近,有些学生穿着有涂鸦的衣服或“乞丐服”来上学,这种做法是不妥的。作为一名中学生,着装应符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首先,要讲求文明礼仪。服装是无声的语言。一个人的着装体现着他的态度、修养、品格和气质。其次,要展示良好的校风校貌。个人着装是校园文化的名片,是学校形象的展现,是学校精神的载体。最后,要注意身份和场合。学校是你们学习文化知识,丰富和成就自我的地方。着装文明得体更有助于你们健康快乐成长。

作为参会代表,请你将讲话要点转述给你们班同学。要求:①转述前要有开场白;②完整准确;③要点突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清(37分)

(一)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10分)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2)不蔓不枝(      )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4)陶后鲜有闻(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志向与情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练习。(13分)

不失其赤子之心

——汪曾祺写作对我的影响与启示(节选)

张闻昕

汪曾祺说:“我欣赏孟子的‘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事实上,将这一句话当作汪曾祺创作生涯的注脚,也是很妥帖的——当我还是位小读者时,我这么想。后来我成为一名创作者,仍然这么想。

我喜爱汪先生的作品,最初是出于对他笔下可亲世界的向往,及至我自己踏上写作的道路,落了笔,才发现他对我影响至深。我究竟向他学习了什么?是技巧?是思想?或根本是作品中托付出的一颗赤子之心?也许我应该循着他的步子,从头看起。

所有的创作,都起于作家对生活永远留着那双好奇的眼睛

开启一次创作,试图“无中生有”,对大多数写作者而言,都不算是一件简单的事。且不论灵感迸发不常有,更何况如刘勰所说,“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要表述得完全亦非易事。搜索枯肠之余,我从汪先生的文章中求索,毕竟他总有那么多生机勃勃的人物与故事。一回,他借小说主角之口,说出他这个“写小说的人”的本心:“我只是想了解了解他。我对所有的人都有兴趣,包括站在时代的前列的人和这个汉俑一样的卖蚯蚓的人。”

他确实对所有人都感兴趣。女儿汪朝写他上早市,出门前先揣两根烟在口袋里——那是给卖鸡人抽的,递根烟,聊聊家常,他也就了解了对方的生活。对生活拥有一份持续的好奇,原是孩子的天性,等孩子长大成人,这天性便逐渐地丧失了。然而作家不能这么干,作家得永远留着那双好奇的眼睛。

因为所有的创作,无论之后如何雕栏画栋,都起于最初捕捉到的那点激动和惊奇。而要达到创作的自由,按照汪先生的想法,非得对生活熟悉到从心所欲、挥洒自如的程度,并且这种熟悉不能局限于与所写题材相关的生活,连题材之外的生活也要照顾。你瞧,对生活缺乏兴趣的人断做不到如此。

他的平淡像一粒米,一口饭,初食醇厚,再嚼甘甜,一味可衬百味

会看,不一定会写。将目中所视、脑中所思誊到纸上,又是一道关卡。汪先生的答案倒简单:“语言的唯一标准,是准确。”说是这么说,“准确”表现在文章里,到底是个什么劲儿呢?

在许多人眼里,写作是场围猎,要描述的对象是一只能跑会跳的兔子。作家用尽可能多的描写充当猎人,面面俱到,不断接近,从各方面包围猎物。运气好,那只兔子便收入囊中;运气不好,则既丢猎物,又失方向,整部作品处于云蒸雾罩之中。

我想汪先生对这种做法是不会满意的。他要准确,是要人写如击蛇七寸的句子,一下就着。为磨炼出这一句,首先需在平日用功,养成时时观察的习惯,用明晰的语言将印象固定住。积累的文字多了,再去找、去选择,层层过滤出看似浑然天成的“准确”。用汪先生的话说,比起“妙手偶得之”,他更相信“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提到汪曾祺的文字,有人会说,“平淡”。自然此平淡非彼平淡,汪先生的平淡更像一粒米,一口饭,初食醇厚,再嚼甘甜,一味可衬百味。这里头是藏了心思的。他意识到,仅仅把握平淡,文字会流于枯瘦。枯瘦是衰老的迹象,他还不太服老。有两句诗可陈述汪先生的理想境界:“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语言不仅要向老师学。别人的话里,民间曲艺里,现代作品里,古代作品里……作家对语言的学习是随时随地的。街头巷尾,汪先生留意散落在生活中的好词好句:“煤铺的门额上写着‘乌金墨玉,石火光恒’,很美。八面槽有一家‘老娘’(接生婆)的门口写的是:‘轻车快马,吉祥姥姥’,这是诗。”如此每日集几句,作家的语感逐渐被澄清,写起来就干净、有力,余味悠长。

今年是汪曾祺百年诞辰。浩浩荡荡一百年,世界已发生太多的变化。回过头去看,当年面对众多的路,汪先生是选择了最古老、最朴素的那一条——诚实地描摹人物,真挚地相信生活。路难走吗?也许难。可不应该因为难而不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汪先生在这条路上走了一辈子。

我多愿意再走走汪先生的路。

(选自《光明日报》年02月26日,有删改)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61%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67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