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十年前,西方对中国的PM2.5问题大加指责,形象严重受损。但最近很少听到关于PM2.5和雾霾的讨论。
这是因为我们已经解决了PM2.5问题,还是因为这本来就是西方设置的环保陷阱?
曾经的污染数据经常爆表,9月6日,世界气象组织公布了最新的气候报告,我国以及欧洲的PM2.5污染都有所下降,监测数据显示其浓度低于平均水平。
这种趋势从年开始就有所显现,显示我国的PM2.5污染一直在持续减少。
十年前,国内的PM2.5污染正处于高峰期,国内外舆论纷纷指责我国环境污染。
现在,PM2.5污染持续减少,我国各地环境明显改善。特别是北方,曾经污染严重的地区,近几年可见的雾霾天数明显减少。
我们的治霾工作不仅取得了成效,而且带动了国内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还记得年北京的冬天,整个城市被雾霾笼罩,即使是很近的建筑也显得模糊。当时有网友开玩笑说,雾霾是我们的“超级武器”,即便是美国的导弹系统也无法在雾霾中精确定位。
当时,美国大使馆在北京的PM2.5监测设备经常显示超标数据。可以说,那时的污染确实非常严重。
作为一种大气污染现象,雾霾在北方的冬春季节尤为常见。北方冬季习惯使用燃煤供暖,再加上工业活动和城市私家车数量的增加,这些因素加起来导致了雾霾的形成。
年,东北、华北、黄淮和江淮地区的雾霾天数显著增加。那年1月,合肥市整月被雾霾笼罩。
北京、南京甚至更南边的杭州等城市,1月的雾霾天数也都超过25天。相比过去,雾霾天数多了13天。
在全国范围内,年1月的严重污染天数占比达到10%,重度污染达到20.2%,中度和轻度污染分别为13.5%和24.7%。
PM2.5的超标率高达68.9%,月平均浓度为每立方米微克。从任何角度来看,那时的污染都非常严重。
另一方面,我国北方在冬春季节多静稳天气,这意味着风少,空气中的细颗粒物更难扩散,从而更有利于雾霾的形成。
然而,天气只是一个外部因素,根本原因还是污染源的增加。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根本上进行治理。
从年开始,我国正式启动了雾霾治理计划。当时,不论是国内外,许多人都不相信我们能在短时间内根治雾霾。
然而,实际情况证明了西方国家的失望。他们没有意识到我们在环境治理方面的决心。
减排,产业结构升级
年,国务院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计划,正式开启了治霾战争。首当其冲的任务是改变我国工业领域多年形成的产业结构。
我国是世界上煤炭储量最多的国家,长期以来,我们依赖煤炭进行工业活动。
比如发电,我国长期以来主要依靠火力发电。由于煤炭资源丰富,燃煤发电一直是主流。
以前的统计数据显示,年之前,我国的火力发电厂基本覆盖了所有区县。在北方的一些地区,有的县甚至拥有两座规模较大的火力电厂。
再比如钢铁行业,从年到年,我国基建需求激增,钢铁产量迅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一。
钢铁和炼铁依然主要依赖燃煤。光是发电和炼钢这两个行业的煤炭燃烧,就构成了大部分污染物排放。
特别是在华北和东北地区,重工业相对集中,加上每年冬季的燃煤供暖习惯,使得这些地区的污染物排放尤为集中。
例如以往的首钢,其产业基地主要位于北京郊区。环境整治初期,钢铁行业作为重点,进行了大规模的产能淘汰,简单说就是利用技术进步来减少污染物排放。
对于钢铁、水泥等行业来说,这个治理过程充满了挑战。要实现污染减排,必须投入巨额资金升级技术和设备,并且按国家要求执行错峰生产。
因此,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复杂而艰难。尽管如此,我们还是逐步克服了这些困难。
一方面通过技术升级减少了污染物排放,另一方面则是推动了天然气替代煤炭,改变了能源使用结构。
数据显示,到年,在发电领域,全国的燃煤锅炉数量减少到不到10万台,而年这个数字还在52万台以上。
同时,通过建设长距离输电线路,10年间减少了2.5亿吨的煤炭输送。如今,国内三分之二的能源消费已转为清洁能源。
在工业领域,过去10年,我国淘汰了约3亿吨落后的钢铁产能、10亿吨煤炭产能和3亿吨水泥产能。特别是华北地区,原有的小型企业被淘汰的数量超过了6.2万家。
火力发电方面,截至年,10.6亿千瓦的燃煤机组已完成升级改造,大幅降低了污染排放,我国因此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清洁煤碳发电基地。
除了工业领域的系统升级外,地方的燃煤生活习惯也得到了根本改变。
北方地区的农村,长期保持使用煤炭做饭和取暖的习惯,尤其是在东北和华北。而环境治理的另一大措施,便是改变了这种多年形成的习惯。
在河北邢台的农村地区,煤炉已被统一规划的天然气所取代。即使是在冬季取暖期,农民们现在使用的都是燃气炉,彻底改变了生活方式。
到了年,关中地区散煤的使用规模减少了万户,这直接减少了万吨的煤炭使用。
如今,北方大多数农村地区从烧煤转为使用天然气。随着煤炭使用量的急剧减少,污染排放也相应减少,空气质量自然得到了改善。
此外,汽车产业也经历了转型,从依赖燃油车转向电动汽车,即新能源汽车。
十年前,街上的新能源汽车非常少,大多数都是燃油车。而现在,每十辆车中至少有三四辆甚至一半都是新能源汽车。
得益于环境治理的推动,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在过去十年间快速发展。
从市场份额来看,10年前还只是个位数,到了年,这一比例已经突破了25%,也就是说市场四分之一的车都是电动车。
具体到产销数据,年新能源汽车的产量为.8万辆,销量为.7万辆。仅仅一年后,这两个数字分别上升到.7万辆和.5万辆。
如此高的产销规模使得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连续九年位居世界第一。
如今,国内各主要汽车品牌都将发展新能源汽车视为重中之重。在国内市场,国产品牌的销量正逐渐超过传统的日系车和德系车。在国外市场,国产品牌汽车在欧洲等地也越来越具有竞争力。
能源减排促使我国汽车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从目前的趋势来看,未来几十年环境治理仍将是重点,新能源汽车预计将完全取代燃油车。
我国在这一领域已牢牢占据主导地位,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格局将越来越倾向于我国。
由于系统性的治理,曾经频繁出现的污染天气已经变得清新明朗。
雾霾的天数在逐年减少。北京市民邹毅从年开始,在国贸桥附近记录天空的变化,用以监测空气质量的改善。
当初拍摄时,北京天空总是灰蒙蒙的,几乎看不到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蓝天的出现频率明显增加。到年,邹毅的天空照片库已经超过张。雾霾天数减少,蓝天的出现次数在这几年明显增多。
根据气象部门的数据,北京以外的其他城市,近年来的环境质量也在逐步改善。
年冬季,华北地区的PM2.5浓度较年下降了37.5%。在关中地区,降幅达到了35.1%。
在重污染天气的减少方面,华北地区降低了70%,关中地区降低了65%。而在长江以南的长三角地区,近年来几乎未出现重污染天气。
整体来看,各地的环境状况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尽管如此,京津冀周边和关中平原一带,仍是国内PM2.5浓度最高的地区,每年冬春季节的重污染天数,仍占全年的95%以上。
因此,尽管我们在治理雾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未来的努力仍不能放松。
截至年,国内还有29.8%的城市,PM2.5的平均浓度超过国家标准。这些地区仍是环境治理的难点,无论是产业结构还是能源结构的优化,未来都需要进一步加强。
此外,一些环境状况改善的地区也可能出现污染反弹的情况。
根据今年生态环境部的监测数据,年全国范围内的PM2.5浓度有所上升,增加了3%。这种反弹可能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包括污染物排放的增加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这表明,环境治理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任务。
具体来看,年秋冬季节,污染最严重的地区集中在河南省。在PM2.5浓度排名前十的城市中,河南有七座城市上榜,其中商丘的污染情况最为严重。
根据最新监测,今年2月5日至11日一周内,商丘的PM2.5平均浓度达到每立方米微克,这超过了国家标准的五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值的三十六倍。
这些数据说明,我们不能在环境治理上有所懈怠。只有持续努力,才能将绿色发展内化为各地的驱动力,确保绿水青山常伴我们左右。
#深度好文计划#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7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