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十年前,西方拿PM2.5数值大做文章,把中国黑得一无是处。但你有没有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很久没听到PM2.5和雾霾这两个词了?
这是我们已经攻克了PM2.5的难题,还是它本就是西方给我们设下的环保陷阱?
曾经的污染物监测爆表过近期,世界气象组织发布了最新的气候公报,我国的欧洲的细颗粒物也就是PM2.5污染减少,测量数据显示低于平均水平。
这一情况,延续了自年监测以来的下降趋势。也就是说,国内PM2.5污染在持续下降中。
而仅仅在10年前,国内PM2.5污染正是集中大爆发的时候。国内不但舆情涛涛纷纷议论,西方国家对我国的环境污染更是展开了全方位攻击。
如今,PM2.5污染持续下降,我国各地的环境更是持续好转。尤其北方污染相对严重的地区,近几年肉眼可见的雾霾天数在减少。
不得不说,我们的治霾不但取得了成效,而且还带动了国内另一条产业的急速发展。
还记得年北京的冬天吗,雾霾笼罩全城,近在咫尺的大楼也是若隐若现。那时候的网友纷纷调侃,雾霾就是我们的超级武器,美国的导弹系统再先进,在雾霾武器面前也无法精准锁定目标。
彼时,美大使馆在北京设立的PM2.5监测设备还爆表过。公允的说,当时的污染确实相当严重。
作为大气污染,霾在北方的冬春季节更容易出现。北方冬季有烧煤供暖的习惯,在叠加其他工业活动,包括城市私家车数量增多,这几项因素综合在一起,共同促成了雾霾天气。
年,东北、华北、黄淮和江淮等地的雾霾天气显著增加。当年1月份的合肥,整月都被雾霾笼罩。
北京、南京甚至更靠南的杭州等城市,1月的雾霾天数也都在25天以上。相较于过去的平均水平,雾霾天气偏多了13天。
在全国的气象监测中,年1月全国的严重污染天数占比达10%,重度污染占比为20.2%,中度和轻度污染也分别达到了13.5%和24.7%。
PM2.5的平均超标率高达68.9%,月均浓度达到了每立方米微克。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彼时污染的程度都相当严重。
另一方面,我国北方多地在冬春季节,静稳天气条件居多,简单来说就是刮风的天气少,这导致空气中的细颗粒物更不容易扩散,进而雾霾天气生成就更有利。
但是,天气只是外部的促成因素,本质上的原因还是污染源头加大了。而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就得从根本上治理。
也就是从年开始,我国正式启动了雾霾的治理。而在当时,不管是民间还是国外,很多人都不相信我们能在短时间内把雾霾根治。
不过,实际情况让西方国家失望了。他们没有意识到,我们在环境治理问题上,有刮骨疗毒的决心。
减排,升级产业结构年,国务院发布了有关大气污染的防治计划,正式开启了治霾战争。首当其冲的,是改变我国工业领域多年来形成的产业结构。
我国是世界上煤炭储量最多的国家,很长一段时间这都让我们引以为傲。因为人类现代的整个工业活动,基本上都离不开煤炭。
比如说发电,长期以来我国都是以火力发电为主。毕竟煤炭相当充足,烧煤发电一点都不用心疼。
曾经有一项统计显示,在年之前,我国的火力发电厂基本上均匀覆盖了所有区县一级地区。在北方一些地区,有的县里甚至有两座规模以上的火力电厂。
再比如钢铁行业,年到年期间,我国开启了基建狂魔时代,钢铁需求直线上升,这也让我国的钢铁产量迅速跃居世界第一。
而炼钢炼铁产业,依然是以烧煤为主。光是发电和炼钢这两个产业,焚烧煤炭所形成的污染物排放,就占据了整体排放的大部分。
尤其是在华北和东北地区,钢铁等重工业产业相对集中,再加上每年冬季的烧煤供暖习惯,使得污染物形成的雾霾天气更加集中。
像之前的首钢,其产业规模过去都集中在京郊地区。环境治理开启后,围绕钢铁行业的产业升级,大小钢铁厂都要集中淘汰落后产能,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技术升级,总体上降低污染物的排放规模。
对钢铁、水泥等这类企业来说,整个治理过程是存在阵痛的。毕竟要减少污染物的总体排放,就得加大技术和产业设备的投入。此外,还得按照国家整体要求实施错峰生产。
所以,围绕产业结构升级,整个治理过程并不简单。即便如此,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还是一点点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具体来看,一方面是通过技术升级减少污染物排放,另一方面是推动天然气取代煤炭改变能源使用结构。
统计显示,在发电领域,年全国的燃煤锅炉以下降到不足10万台,年这一规模还在52万台以上。
此外,通过长距离输电线路的建设,10年来减少煤炭输送2.5亿吨。时至今日,国内能源消耗有三分之二的规模,都已经变成清洁能源了。
工业领域,10年来我国淘汰的落后钢铁产能大约为3亿吨,煤炭产能10亿吨,水泥产能3亿吨。整个华北地区,原先分散的小型企业淘汰的规模超过了6.2万家。
火力发电领域,截止到年,10.6亿千瓦的燃煤机组都经过了升级改造,污染规模降低,我国由此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清洁煤碳发电基地。
除了工业产业进行了系统升级外,另外被改变的,还有各地多年来的用煤生活习惯。
减排,天然气取代了煤炭北方地区的农村,多年来保留着用煤做饭的生活习惯。尤其在东北和华北地区,每到冬季农村地区还要大量烧煤用以取暖。
而治理环境的另一大举措,就是改变农村人多年来形成的用煤习惯。
华北的城市邢台,农村地区的煤炉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统一规划的天然气。哪怕是到了冬季取暖季,农村使用的也是燃气炉,农民的生活习惯被彻底改变了。
而在关中地区,截止到年,散煤使用的规模减少了万户,这直接减少了万吨煤炭的使用量。
时至今日,北方多数地区的农村,都从原来的烧煤变成了天然气。煤炭使用量直线下降,污染排放物就会减少,空气环境自然也就好转了。
减排,促成了汽车销量第一燃油车曾经是汽车产业的重心,然而随着环保压力增大,汽车尾气排放成了急需改变的难题。
而随着我国开启系统性环保治理后,汽车产业的重心逐步从燃油车转向了电动汽车,也就是新能源汽车。
10年前,大街上的新能源汽车寥寥无几,多数都还是燃油车。10年后的今天,每10辆汽车中,至少有三四辆甚至一半都是新能源汽车了。
也正是趁着环境治理的势头,我国10年来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开启了迅猛发展之路。
以国内销量为例,10年前的市场份额还只是个位数。到年,市场占有率已突破25%,也就是说市场四分之一的规模都变成电车了。
具体到销量上,年新能源汽车产量.8万辆,销量为.7万辆。仅仅过了一年,这两个规模又分别上涨到了.7万辆和.5万辆。
这样高的产销规模,让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位居世界第一,而且是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
时至今日,国内各主要汽车品牌,都把发展新能源汽车当成重中之重。国内,国产品牌的销量,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日系车和德系车。国外,国产品牌汽车在欧洲等地也越来越具有影响力。
节能减排,让我们的汽车产业得以弯道超车。就目前的趋势看,未来几十年环境治理都将是重中之重,换言之新能源汽车将会彻底取代燃油车。
而我国在该领域已牢牢占据了主导权,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格局,将会一步步向我国倾斜。
经过上述各领域系统治理,曾经污染的天气逐渐变得清朗。
雾霾天数在减少一个叫邹毅的北京市民,从年开始,固定在国贸桥附近拍摄天空,用以记录空气质量的变化。
年开始拍摄的时候,镜头下的北京城一直是灰蒙蒙的,几乎没有发生过任何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肉眼可见的蓝天次数在增加。到年,邹毅拍摄的天空照片超过了张。雾霾的天数在减少,蓝天的次数近几年来在显著增加。
根据气象部门的监测,北京之外的其他城市,近年来的环境也在逐步好转。
年冬季,华北地区PM2.5的浓度相比年下降了37.5%。在关中地区,这一水平下降了35.1%。
在重污染天气方面,华北地区下降了70%,关中地区下降了65%。而在长江以南地区的长三角地带,近年来已经没有了重污染天气。
总体来看,各地的情况都在趋于好转。不过京津冀周边以及关中平原一带,依然是国内PM2.5浓度最高的地区,这两个地区每年冬春季节的重污染天数,占全年的95%以上。
所以说,虽然我们在治霾上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但未来依旧不能掉以轻心。
结语:治霾任重道远截止到年,国内有29.8%的城市,PM2.5的平均浓度处于超标状态。这部分地区属于最难啃的骨头,无论是产业结构升级还是能源结构的改变,未来都需要进一步优化。
除此之外值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8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