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一个小山村里,村里的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平静、安宁的日子。在我幼小的记忆中,很难找到爷爷的影子,因为爷爷很早就去世了。爸爸说,爷爷是得了病无钱医治才走的。后来,我从奶奶的口中也得知了爷爷的一些情况,爷爷是我们村的村长,当过兵。我想,爷爷年轻的时候应该也是一表人才吧!也许是爷爷命苦,或许是老天在捉弄他,他当村长那会,村里就是一个字——“穷”!地里庄稼年年没“收成”,家家揭不开锅,吃了上顿没下顿,总是饿肚子,村里还有人讨过饭。虽然过去了很多年,但那段艰难日子却刻在了奶奶的心上,她时常还念叨着。我还记得,家里有贷款,一直在我上小学时才还完。“你爷爷当村长那会,只有咱家最穷。”妈妈告诉我说:“家里没粮食,你爷爷去信用社三块、五块地去贷款,这么多年就累积出来了。”长大以后,我才知道那几年全国都在闹饥荒。因此,爸爸的童年是在饥饿中度过的。后来,爸爸当了兵,复员后来到了煤矿。他知道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因此,他珍惜工作机会,把工作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一直兢兢业业干到退休。我出生后,家里的日子已经好多了。有一次,我吃饭时不小心掉了点饭渣,奶奶就生气地瞪着我,斥责道:“嘴漏了,不知道饥饿的滋味,应该饿你几天!”自那以后,我吃饭总是小心翼翼的。听老一辈人常说起,以前村里实行农业合作社,大家一起上地里干活,收获的粮食按“工分”分配,辛辛苦苦干一年,但还是吃不饱。后来,村里实行包产到户,按人头分了地。国家的好政策大大的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他们在自家地里总有使不完的劲。记得那几年,地里施足了化肥,又逢雨水多,麦子丰收了,家家户户都有了余粮。吃饱了,大家开始寻思起挣钱的门路来。农忙过后,男人们去附近的县城做点小买卖;女人们也坐不住了,抽空学点手艺;一些年经人则去了遥远的南方打工,他们听说那里挣得多;也有人打定了主意让自个孩子好好读书。常言道:付出总会有回报。有的女人成了裁缝。每次赶集,她们在街上帮别人量好尺寸,然后把布料带回家,做好后等下一次赶集再送去。记得那时候,成衣很少,都是请裁缝做。有一次,我和姐姐去赶集,刚到街上,突然有个女人拉着我的手,姐姐紧紧地拉着我的另一只手,我拼命地挣扎着,一个裁缝快速地给我量完尺寸后,我才逃脱。原来那个女人想给她孙女做衣裳,只是她没带孩子,突然看见我,发现我跟她孙女一样的身高、胖瘦,才发生了之前的那一幕。我现在想起来,还是觉得那个场面太滑稽。过年了,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到村子里,他们穿着时髦的衣裳,说着夹杂着我们地方口音的普通话。我们这些小孩像“追星”似的,他们走到那我们就跟到那。记得那一年,我们村子里有位老教师的闺女考上了大学——山里飞出了“金凤凰”!当时整个村子都沸腾了,人们奔走相告。就在那天晚上,村里放映了一场电影——《开国大典》。我至今还记得那个场面,外村的人也来了,大家在静静地观看,只有电影里发出的声音在村子里回荡。生活富裕了,大家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后来,我来到了爸爸工作的地方,渐渐地没了村里的消息。我上高中那年,煤炭行业不景气,发不出工资来,好几次我都想打工去。父亲则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现在的生活好多了,以后没文化怎么行?熬一熬就过去了。”在父亲的鼓励下,我下定了决心。后来,煤碳行业好多了,我也考上了大学。现在的我在矿区工作已经十几个年头了。虽然也历经风雨,但是初心不改。回想刚参加工作那年,矿业公司给我们每人赠送了一张新年贺卡,上面印着烫金的“清明上河图”图案和“欢迎你们参加矿区建设”几个大字,局长还亲笔签了名,这张贺卡我一直珍藏着。年,我有幸分到了新房,当我拿起钥匙,打开门,看着宽敞、明亮的房子时,心里甭提有多高兴!如今的我们生活在“互联网”时代,沐浴着改革的春风,脱掉了贫穷的帽子,全国人民正朝着小康社会奋进。我们祖孙三代的故事,犹如一场接力赛,最终会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一去不复返。不能忘记!怎能忘记?那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史、奋斗史,充满了艰辛与曲折,泪水与欢笑。我要把故事讲给孩子们听,让他们知道,我们现在的生活比蜜甜。孩子们,趁着青春正好,阳光明媚,努力学习吧,长大后做一名祖国的栋梁之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8585.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8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