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城的电力70%来自煤电。煤炭是抗战时期重庆的命脉,也是现代重庆城的生命线。摄于重庆南坪)
煤炭不是夕阳产业
煤炭必将持续为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李北陵
昨天的中国煤炭报,发表了中国煤炭史志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吴晓煜的一篇重头文章,题目是《浅谈煤炭和煤炭工业的几个问题》。
吴晓煜不只是一般意义的笔杆子和作家,他更是从煤矿底层一步步走上去的中国煤炭经济专家和政策法规专家,国家机关的高级领导干部,曾任过国家煤炭工业部办公厅副主任、国家煤炭工业局行业管理司司长,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政策法规司司长。他观察分析问题站得高、看得远、想得宽,文章给人启迪。
估计,这篇有理有据、分析恳切的文章,大概率会被中宣部“学习强国”转发。
这里不妨摘录他文章的部分内容分享给大家。
他的这篇文章,透析了五个问题:
一、能源保障与能源兜底保障;
在这一部分中,吴晓煜讲清了一个至理:“能源是经济的动脉、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是任何一个国家崛起与发展的直接动力,也是经济安全与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我国能源的饭碗因此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能源保障,主要体现在供给侧、供应链上。能源供给体系应当完善且牢固,供应端与消费端无缝对接,成为有机整体,最终形成以国内为主、国外为辅双循环供给体系。
各类化石能源和新能源,各有各的地位、责任与作用,需要统筹规划,共同为保障能源安全发力、着力,各尽其责。要树立大能源意识、大局意识,不能各说各话、各唱各调,更不能只强调自己重要。这一点很重要。
能源兜底保障,是指能源供给体系中有一种能源是主体能源,这种能源具有持续稳定供应能力,确保能源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并化解国内、国外风险。这种兜底能源,能够挺得住、兜得了、顶得上,具有主体性、基础性、自主性、稳定性等特征。
——主体性。关键时刻顶得上,是主要能源。
——基础性。处于基础地位,有兜底的实力与底气。
——自主性。不依赖和受制于他人,饭碗在自己手里。
——稳定性。具有长期而稳定的保障能力,是稳定器、压舱石。
(笔者:这样以“挺得住、兜得了、顶得上”为依托的具有“四性”——主体性、基础性、自主性、稳定性的主体能源,不仅我们国家必须要拥有,包括重庆在内的每个省市区也该有。可重庆手中有吗?
一旦出现极端气候、运输中断和意外战争,一刀切关闭煤矿“自废武功”的重庆还能靠什么?把算盘打到依赖国家、依赖邻居上,不啻是眼光短浅、缺少担当!)
吴晓煜直言:只有煤炭才能担当这个重任。我国能源兜底保障责任与任务,因此必然要落到煤炭身上,非煤莫属。这不是权宜之计,是由国情决定的必然选择。煤炭兜底保障的定位是中央一再明确的战略性决策,是我国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可预测的时间内,煤炭的主体地位是不会改变的。煤炭与煤炭人要担负起能源兜底保障的历史责任。煤炭职工的特别能战斗精神,能够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
二、炭与碳——努力实现双碳目标;
强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不是不排放。碳中和不是二氧化碳零排放。”因限于技术和实际情况而不得不排放的二氧化碳,要通过绿化吸收和固碳(捕获、转化、利用、封存)来中和。
(笔者:那种把碳中和理解为统统去除、消灭煤炭和其他化石能源的观点,非常幼稚、无知)。
他指出,减少煤炭消费占比,是一个长期目标。煤炭是我国唯一可以不依靠、不受制于人的化石能源。减少发电用煤的占比,与发电用煤总量不完全是等同的概念。
(减少发电用煤的占比,是减少相对量,而不是减少绝对量,煤炭消费的绝对量一定还会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增长——笔者注)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是制造强国、工业大国。必须保有适度富余的煤炭产能,因为它是支撑性兜底保障的压舱石和基石。因此在年之前,用煤的绝对量会略有增加。这是由发展这个硬道理和国情所决定的。
减煤降碳是一个长期、分步到位、有序推进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不能急于求成、求速胜。要立足于全国减碳大局,坚持系统思维,通盘谋划,从实际出发,不喊过头的口号,不搞运动式、一刀切的减煤减碳。
他指出,减煤降碳要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基础上进行。坚持安全第一。降碳不能危及能源安全。
(笔者:运动式、一刀切关停关闭煤矿,不仅危害能源安全,也毁掉巨额国家资产,让一大批矿工和矿区百姓重新返贫,对我们党的执政根基造成了危害,所以必须坚决否定、痛批,并请求严肃追究乱作为者的责任!)
减煤降碳要先立后破。破易立难,立住了才能破。减少煤电,必须有可靠且能够消纳的新能源有序替代才行,有进才能有出,进得来才能出得去。
减煤降碳对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所以不能齐步走、一刀切,要有全局观、系统观。
三、煤与电——理顺两家的关系
电煤与煤电,是供应端与消费端、生产商与用户、上游与下游、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的关系;是互为依存,上下联动,互利共进的关系。煤与电是互相依存、紧密相连的一家人。
水电、风电、光电的不稳定性是天然的,应由煤电来予以平衡和兜底。
因此,我们需要的是低碳、减碳,直至碳中和,而不是去煤化、去煤电化。
四、燃料与原料——煤炭的双重属性
煤炭是燃料,同时也是重要的原料。
煤炭的原料属性是从煤炭的固有价值和用途来加以定位的。煤炭作为原料加以使用时,另一大好处就是大幅度减少因燃烧而产生的碳排放,明显降低碳捕集成本。所以国家决定不把原料用能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考核,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煤炭的原料属性的重大现实意义与战略意义,进而发挥其原材料优势,并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提出从以燃料为主,向燃料与原料并重转变的思路,具有前瞻性。
五、建议与设想
煤炭产业,要以能源“四个革命和一个合作”为引领,以实现“双碳”为目标、能源兜底保障为己任,以结构调整为抓手,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立足于全国一本大帐、一盘大棋的大局,在煤炭价值链上发力,从实际出发,抓住机遇,稳中求进,走好中国特色的煤炭之路。
一要走好中国特色的煤炭之路,即把煤炭工业发展推向第二个百年新征程:
①认识能源革命的内涵、重大意义及战略措施。②认清煤炭工业的地位作用与发展方向。③认清以煤为主的国情、兜底保障(是长期的)的重大责任、煤炭燃料与原料的双重属性,还原其商品属性。④认清煤炭工业发展的长期艰巨性、复杂性和挑战性。
二要下大力气抓好煤炭工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步伐。重在6个方面的工作:发展煤化工;办好已有的电厂,包括瓦斯电站;煤炭清洁高效开采利用;加强煤炭科研、法制、体制工作;坚决贯彻节约优先战略;关心保障职工生活,使煤矿成为矿工的幸福之家。
吴晓煜文章最后用一句话做了概括:
煤炭事业是光荣而伟大的,不存在“红旗打多久”的问题,煤炭不是夕阳产业。煤炭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必将持续为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做出更大的贡献。
吴晓煜这话,相信全国煤炭人都听进去了。但愿那些对煤炭和煤电喊打喊杀的人也能听进去。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谢谢大家点赞、在看、转发!)
与你一起思考,和你共同成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