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全长千米,是中国第二长河。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巴颜喀拉山北麓的泉水汇成了卡日曲(藏语里,“曲”就是“河”的意思),它宽约3米、深约0.3-0.5米。随后河水继续沿着河道流下山脉,在流经扎陵湖和鄂陵湖(与扎陵湖并称“黄河源头的姊妹湖”)后逐渐壮大。
黄河上游长约千米,始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止于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黄河上游沿岸有牧场、沼泽、山脉和淡水湖。从源头至甘肃河段,两岸以陡峭的悬崖为主,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目前,黄河上游龙羊峡至青铜峡河段建成了众多水电站。
位于青海的龙羊峡水电站是黄河上游第一座大型梯级电站。同样位于青海的李家峡水电站,以环绕周围丹霞地貌群山闻名。黄河上位于青海的水电站还有公伯峡水电站、班多水电站、拉西瓦水电站(黄河上最大的电站)、苏只水电站、积石峡水电站;位于甘肃的盐锅峡水电站、八盘峡水电站,宁夏的青铜峡水电站。
当黄河进入宁夏和内蒙古,流经沙漠和草原时,地势平缓,流速就减慢了。在这片地区,黄河蜿蜒曲折,形成了一个“几”字形。而在“几”的内部,就是鄂尔多斯高原。这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这个地区成了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争夺的前线。在鄂尔多斯市境内,还现存有战国、秦、隋、宋、明五个时代的长城,总长约千米。今天,鄂尔多斯高原仍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这里,80%的地下都有煤炭,已探明的储量约占中国煤碳总储量的1/6;天然气储量约占1/3。其中,苏里格气田的储量高达亿立方米,是中国目前第一气田。除了煤炭和天然气,这里还出产被称为“软黄金”的羊绒,以及具有极高价值的稀土。
刘家峡水库
黄河在上游甘肃刘家峡水库时河水还是清澈的,此后当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河水开始逐渐变黄。黄土高原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表面千沟万壑,植被稀少。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时,河流落差大,流速快,因此冲走了大量泥沙。这些泥沙在下游的华北平原沉积下来,成为了肥沃的土壤,黄河流域不仅流经了广阔的牧场、农田、沿岸还有丰富的世界文化遗产,黄河流域也被称为中华文明的摇篮。
千百年来,黄河奔腾不息,为河流沿岸的人们提供了生活用水和灌溉用水,很久以前,黄土高原地区也曾被森林和草原覆盖。但过去的几千年里,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水土流失成为了黄土高原面临的最严峻的环境问题。由于黄河携带大量的泥沙在下游沉积从而使得黄河下游河床每年抬高5~10厘米,目前在黄河开封段,河床最高高出两岸13米。地上“悬河“的产生使得黄河决堤的风险也越来越大。
根据历史记录,黄河决堤发生过多次,较大的改道发生过26次。其中,有6次改道对黄河下游地区造成了巨大影响,包括今天的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在内的省份都受到了影响。
历史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发生在公元前年,也就是中国周朝时期。当时,黄河在宿胥口(位于今天的河南滑县西南方)决口。
在过去多年里,黄河下游的河道一直在天津和准河之间“摆动”,从北到南,又从南到北。
公元11年黄河在魏郡元城(今河北省大名县)决口,后来因为东汉的水利工程专家王景治河有方,此后大约年没有发生大洪水。
公元年黄河将北宋都城开封附近的堤坝冲出了超过米的决口,由此改道,向北由天津流入渤海。
公元年,南宋将领杜充为抵御金兵入侵,人为挖开黄河堤坝,导致黄河在公元年改道,最终流入了黄海。
公元~年间,黄河开始把淮河河道作为入海口流入黄海,对淮河流域造成了巨大影响,从此导致淮河没有了入海口。
公元年黄河在河南兰阳(今兰考县)北岸铜瓦厢决口,最终重新流入渤海。
如今,黄河的入海口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的黄河口镇,渤海与莱州湾交汇的地方。黄河的入海口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这里有中国最完整、最广阔、最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其中包括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被人们誉为“鸟类天堂”。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8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