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文章来源于搜狐城市,作者蓝桥

搜狐城市.

网罗城市热点,解读城市政策,给你另一种角度品读城市。

年,中部崛起战略正式出台。乘着政策的东风,中部六省迎来了黄金发展期,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地位大大提升。

过去15年,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GDP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从19.5%上升至21.9%,湖北、湖南更是连超北京、上海和河北,华丽跻身全国前十。

与此同时,中部地区头部城市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武汉、长沙、郑州、合肥GDP陆续突破万亿大关,十强城市GDP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从6.2%上升到7.7%。

中部强市格局也有了明显变动。今年前三季度,中部十强城市分别为武汉、长沙、郑州、合肥、南昌、洛阳、襄阳、太原、宜昌和南阳。与15年前相比,除了武汉一直稳居第一之外,其余城市的阵容和排名都有了不小的变化,有些城市一路攀升,也有些城市略显失意。

过去15年,谁乘风而起?谁没有御风而行?

中部强市地位提升

首先,我们来看看最近15年中部十强城市的整体变化。

年,中部地区GDP十强城市分别为武汉、郑州、长沙、洛阳、南阳、南昌、合肥、太原、岳阳和常德。彼时,河南、湖南各有3市位居十强,湖北、江西、安徽、山西都只有省会城市在榜。

到了今年前三季度,十强城市已变为武汉、长沙、郑州、合肥、南昌、洛阳、襄阳、太原、宜昌和南阳。其中,河南、湖北各有3市上榜,湖南、安徽、江西和山西仅有省会城市在榜。

从十强城市的阵容来看,过去10年已基本趋于稳定,武汉、长沙、郑州、合肥、南昌、洛阳、襄阳、太原和宜昌几乎稳定在榜,南阳和岳阳争夺最后一个名额。10年前曾经在榜的常德、平顶山,在最近10年已不见踪影。

从十强城市的内部排名来看,武汉一直稳居第一,郑州、长沙你追我赶,合肥反超南昌,襄阳、宜昌强势上位,洛阳、南阳名次下滑,常德、平顶山掉出榜单。

从十强城市的全国排名来看,大部分城市都有所上升。过去15年,武汉、太原、郑州、南昌、长沙、岳阳、常德都上升了10名左右,襄阳、宜昌、合肥更是飙升了20名以上。只有洛阳名次没有太大变化,南阳则下滑了10名。

名次的普遍攀升,也助力了十强城市在全国经济版图中地位的提升。15年之前,没有一个城市能排进全国前10,如今武汉稳居第9;15年之前仅有武汉位居全国前20,如今长沙、郑州也进入此列,合肥也在20名上下徘徊;15年之前十强城市位居全国前80,如今均升至60名之内,成为全国经济版图的中坚力量。

郑州长沙竞争胶着

过去15年,武汉一直稳居中部地区榜首,长沙和郑州争夺亚军。

与中部其他省会城市相比,武汉拥有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坐拥长江黄金水道和九省通衢的交通物流枢纽,有最丰富的科教资源和人才储备,有强大的工业基础,还是中部唯一的副省级城市和中部首个国家中心城市。年,武汉GDP突破万亿,成为中部第一个万亿GDP城市。如今,武汉正向2万亿目标冲刺,明显拉开了与长沙和郑州之间的距离。

长沙和郑州对中部第二城的竞争颇为激烈——年之前,郑州GDP一直略胜于长沙;-年,长沙反超郑州,并在年差距拉到最大(亿);年,郑州反超长沙;年,长沙再度反超郑州。

两座城市GDP差距不大,也都是从全国20名开外一路攀升至15、16名,但从崛起路径来看,它们各有千秋。郑州先是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尤其是引进富士康,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从无到有的突破,后又凭借自身的区位、交通、政策和腹地优势,发展制造业和科技产业,培育未来持续发展的动力来源。

长沙作为“工程机械之都”,则精准地抓住了基建的风口,繁衍出诸多知名装备制造业企业,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此外,“网红城市”与“娱乐之都”的标签,大大提升了长沙的影响力。若论城市品牌打造,长沙无疑是近年最成功的城市之一。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几年郑州和长沙的竞争将依然胶着。究竟谁能坐稳“中部第二城”,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

合肥大幅反超南昌

中部十强城市中,合肥无疑是最强的黑马。过去15年,合肥经济总量增幅高达%,远超长沙(%)、武汉(%)、郑州(%)、南昌(%)和太原(%)。合肥的全国排名从56名升至20名上下,飙升了35名左右。

这背后,强省会战略以及“合肥模式”的成功功不可没。年安徽三分巢湖,合肥地域面积直接扩大了40%,人口猛增近万,极大地提升了合肥的城市能级。

当然,区划调整只是外部助力,“合肥模式”的成功才是内在因素。被称为“最牛风投之城”的合肥,在8年斥巨资引进京东方,年起又押注半导体和晶圆产业,年果断投资蔚来,撬动了显示、半导体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上下游,实现了产业链整体提升。

随之而来的,是合肥经济和人口的飞速增长。8年,合肥GDP反超南昌,年又超过了洛阳,自此稳居中部第四。年,合肥GDP突破万亿,比老对手南昌高出万。同时,合肥常住人口达到万,不仅超过阜阳升至省内第一,甚至在隔壁省会南京之上。

被合肥大幅反超的南昌,虽然客观上确实存在着人口规模与城市面积的大幅差距,但在产业转型升级的浪潮中,也未能主动抓住机遇。今年4月,《南昌日报》头版评论直言:“流量经济”有声有色,南昌依旧行动迟缓,依旧习惯走“老路”,凡事讲“惯例”,身体进入了新时代,思想还停留在“过去时”,就会一再丧失南昌进位赶超的历史机遇。

与南昌一样步履维艰的,还有艰难转型且体量最小的太原。过去15年,太原告别了“煤炭时代”,经济增长出现反复波动,在年甚至跌出了中部十强城市阵容。

巧的是,南昌与太原都在本月初吹响了“强省会”的号角。江西主官强调,省会强则全省强,省会兴则全省兴。南昌要瞄准更高目标,彰显省会担当,大幅提升经济首位度,大幅提升经济总量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位。太原新任主官也表示,要不断提升太原在全省的首位度和在全国的影响力。

从主官们的集体表态,不难看出太原、南昌建设“强省会”的决心。但要实现进位赶超,这两座城市显然还需要更多努力。

襄阳宜昌杀入前十

中部十强城市中,宜昌和襄阳分别是在年和年杀入榜单的,此后一直稳居前十。它们的崛起,离不开湖北的支持。

1年、2年,湖北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根据湖北经济东西发展不平衡特点,两次发表文章提出“省域副中心城市”概念,主张湖北推行“一主两副”战略布局。3年,国务院正式批复武汉为“省域中心城市”,襄樊(现襄阳)、宜昌为“省域副中心城市”。

这两座城市各有优势——襄阳位居鄂豫陕渝四省市交界处,地理位置极为优越,汽车、装备制造等工业基础雄厚;宜昌则坐拥三峡大坝,是东、中部地区西进川渝的咽喉要道,被誉为“世界水电之都”。

获批省域副中心城市后,襄阳与宜昌获得了颇多利好。一方面,湖北下放了一些行政权力给这两座城市,比如工商审批、发改委投资等。另一方面,在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转移等方面也给了更多机会,比如“十三五”期间襄阳2条高铁通车、1条高铁开工,是这一时期全省高铁建设的最大受益者。

如今,襄阳已形成汽车、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医药化工等七大主导产业,宜昌布局了化工、食品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四大主导产业。年,襄阳、宜昌GDP总量均超过亿元,稳居全省二、三名,与其他地级市拉开了明显差距。过去几年,襄阳、宜昌在中部十强城市中稳居后半段,名次比太原还高。

未来五年,湖北还将围绕襄阳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宜昌绿色化工、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集群,在襄阳、宜昌布局建设湖北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培育壮大一批科技型领军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提升两地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

洛阳南阳略有失意

与晋级的襄阳、宜昌不同的是,曾经在中部十强城市中位居上半段的洛阳和南阳,如今略有失意。

洛阳是中部非省会城市第一城,这个名头虽然听起来十分响亮,但与昔日荣光无法相比。作为我国工业重镇,洛阳一度是仅次于北京、上海、武汉、天津的全国第五大现代化城市。即使与15年前相比,洛阳也被合肥、南昌接连赶超,还被襄阳步步紧逼。

搜狐城市此前曾经分析过洛阳的硬伤与软肋(点此阅读),其中硬伤在于工业存在着所有制结构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重工业比重过高、研发投入不足、区域产业协调不畅等结构性问题,软肋则在于旅游市场薄收、交通建设缓慢等等。

不过在过去两年,洛阳接连获得了不少利好:去年9月,河南向洛阳下放部分省级管理权限;一个月后,《洛阳都市圈发展规划(—年)》获批;今年3月,洛阳市行政区划调整获批,市区面积增长了近2倍;同样在3月,洛阳轨道交通1号线正式开通运行……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些变化将为洛阳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使洛阳城区经济总量进一步放大,城市资源整合和调配能力进一步提高,产业链和供应链进一步完善,参与新一轮市场竞争,尤其是城市综合实力竞争的支撑力更加强大。

南阳是另一个失意城市,过去15年全国排名下滑了10个位次,已不能保证稳居中部十强。它的优势在于区位和人口——地处豫鄂陕三省交界,曾经的河南第一人口大市,拥有广阔的发展腹地和市场消费空间。但它的短板也十分明显——城镇化水平低(50.59%);产业结构矛盾突出;营商环境不佳;缺乏政策与资金支持。

不过,就在上月底召开的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表大会上,河南明确提出将支持南阳建设副中心城市,与信阳、驻马店协作互动,建设豫南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久违的政策利好能否助力南阳进位赶超?以搜狐城市此前分析(点击阅读)所见,路还远着呢。

参考资料:

[1]各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

[2]“20年郑州、20年长沙”,到底谁赢了?新京智库

[3]引入京东方,押中蔚来:成为中国“风投之城”,合肥不只是靠豪赌.沈方伟

[4]南昌为什么要学十年前的杭州?城市进化论

[5]太原,彻底告别“煤碳黄金”的这十年.新京智库

[6]省域副中心20年:宜昌襄阳探路、珠海常德失意、遵义跳级直升.搜狐城市

[7]谁是中部非省会第一城?城市进化论

[8]新中国工业重镇洛阳失色三十年,撤县设区能重振昔日雄风吗?搜狐城市

[9]南阳商丘开封争做郑州“副手”河南需要四个副中心吗?搜狐城市

—END—

来源:搜狐城市

注明: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8595.html